专家顾问: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 丁明虎
南极地区又“发烧”了,而且这次时长相较于以往,似乎有点久。
当下正是南半球冬季,极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但多家气象机构观测到南极时隔两年再次出现反常高温天气。
刚刚经历的7月,南极洲大片冰盖的平均温度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10℃。其中,南极洲东部的温度甚至一度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8℃。
相比强度,此轮高温的持续时间更不寻常。7月20日至30日,南极平均气温为零下47.6℃,这应该是2月底(即南半球夏季快结束时)才有的温度。
上一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在2022年3月,当时南极洲部分地区比同期正常温度高出约40℃,而这次高温相较于上次,持续的时间更长。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 丁明虎
南极地区又“发烧”了,而且这次时长相较于以往,似乎有点久。
当下正是南半球冬季,极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但多家气象机构观测到南极时隔两年再次出现反常高温天气。
刚刚经历的7月,南极洲大片冰盖的平均温度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10℃。其中,南极洲东部的温度甚至一度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8℃。
相比强度,此轮高温的持续时间更不寻常。7月20日至30日,南极平均气温为零下47.6℃,这应该是2月底(即南半球夏季快结束时)才有的温度。
上一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在2022年3月,当时南极洲部分地区比同期正常温度高出约40℃,而这次高温相较于上次,持续的时间更长。
多重因素导致南极“发烧”
“南极极涡的破碎、来自印度洋西南地区的暖空气和海冰的减少造成此轮南极高温。”马旋分析道。
南极极涡通常冬季较强,夏季减弱。今年,大气行星波异常导致极涡减弱,高空温度飙升,出现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现象。7月下半月,极涡开始“崩溃”,平流层温度升高。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会削弱南极地区周围的西风带,西风带是环绕南极洲的一股强大气流,有助于将冷空气限制在极地地区。当西风带削弱时,原本被限制在南极地区附近的冷空气更易转向北方,从而有利于与中低纬度空气交换,导致南极温度升高。
那为何南极此次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如此之久?马旋解释道,来自印度洋西南部的多股暖空气席卷南极洲东部,每一股暖空气都紧密相连,从而导致变暖持续时间较长。
近年来,南极地区冰川加速融化,海冰面积不断减少,这是导致南极高温的另一因素。今年8月7日,南极海冰面积为1586万平方公里,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少151万平方公里。南极海冰覆盖面积减少使得海表暴露,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从而吸收更多热量,进一步加剧南极气温升高,由此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即海冰融化导致气温升高,而气温升高又加速海冰融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大气和海洋变暖。同时,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等因素也促使南极地区温度上升。
南极或迈入急剧变化阶段
南极一直以来被誉为全球气候的“稳定器”。一方面,通过海冰的高反照率反射大量太阳辐射,维持全球气温稳定;另一方面,南极的巨大冰体具有吸热储热功能,可以稳定全球大气能量平衡。南极虽然相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自2016年以来,这个“稳定器”出现快速变化的征兆——极端事件增多增强,屡次创新纪录。
2020年2月6日,南极半岛埃斯佩兰萨考察站观测到18.3℃的极端高温,创整个南极有观测以来最高纪录。2022年3月14日起,东南极西部至中部地区快速升温,位于南极内陆的康科迪亚站在4日内升高49℃,于3月18日达到零下12.2℃。康科迪亚站、东方站和昆仑站在3月18日的平均地表气温相比其多年平均值(1981—2010年)分别高出44.5℃、39℃和26.2℃,其增温幅度和地表气温异常均创南极有观测以来的最高纪录。
南极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而这些高温事件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水资源等产生重要影响。“南极升温进而引发海冰消融,会导致海洋盐度发生变化,影响大洋温盐环流和全球能量平衡,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变化。”马旋分析,南极温度变化会进一步改变大气环流。近期有研究指出南极大气环流变化会通过风蒸发反馈机制调节南印度洋纬向环流,从而导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这意味着此次南极升温有可能影响我国东部天气气候变化。
虽然南极高温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些极端升温事件,或许标志着南极已经迈入急剧变化阶段,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与警惕。